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枕月听涛【诗缘咖啡屋】

枕舟赋曲邀凤舞,月桂题诗伴梦圆。听雨方知禾下味,涛眸亦晓古今蓝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诗人。词家。编剧。手绘师。主研诗词,兼修小说、影剧、散文诗、书画、艺评。作品被《中国当代诗人辞典》《中国爱情诗鉴赏》《中国艺术界名人录》《艺术大辞典》《大陆青年诗人诗选》等30余部辞书诗选收藏。曾获诗歌书画散文奖30余。享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,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,中国文化学会艺委会荣誉主席,飞天艺术奖文化精英,感动中国文化人物,诸刊主编殊荣。内蒙、呼伦贝尔作家协会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曾任大兴安岭教育界美协主席,《北京晚报》特约记者,在报刊电台多家媒体发表近千篇(首、幅)诗文插图艺术作品。

胭脂红,红盖头,胭脂蝴蝶  

2012-02-21 05:51:32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////

 


 

 

2010年09月26日 - 秋雨梧桐 - 枕月听涛【心缘咖啡屋】

 

红盖头,胭脂蝴蝶 - 秋雨梧桐 - 枕月听涛【心缘咖啡屋】

 

胭脂红,红盖头,胭脂蝴蝶

 

 

一袭短袖红衣小褂,一块

惹人遐思无限的红盖头

似乎很普通,似乎很平常

然而我的思绪却流程悠远

 

不敢说,的确不敢说

桃汛涨潮时你在何方?

背影也罢,侧影也罢

一滴相思泪足以绽放

一枝胭脂红的优雅传说

 

红盖头,胭脂蝴蝶

从炎黄古国穿越时空——

燕国娉婷女子沐浴燕河

唇红齿白,眸似清波

 

2010年09月26日 - 秋雨梧桐 - 枕月听涛【心缘咖啡屋】

 



 

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,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。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、焉支或燕支,关于胭脂的起源,有两种不同的说法: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,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,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。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,匈奴贵族妇女常以“阏氏”(胭脂)妆饰脸面。在公元前139年,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。张骞此行,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,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。胭脂的引进,也在这个时候。
 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,
汉代以后,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,且经久不衰。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,如“谁堪览明镜,持许照红妆。”“阿姊闻妹来,当户理红妆。”“红妆束素腰”等等。有关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,“青娥红粉妆”;“对君洗红妆”;“射生宫女宿红妆”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,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也有述及。如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:“贵妃每至夏月,常衣轻绡,使侍儿交扇鼓风,犹不解其热。每有汗出,红腻而多香,或拭之于巾帕之上,其色如桃红也”。说的是杨贵妃,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,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。王建《宫词》中也有类似的描写,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,在她盥洗完毕之后,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。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,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。
  
唐代以后,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。辽代妇女的红妆,虽不见于文载,但实例却屡有发现。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,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,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所绘妇女,“双颊全涂红粉”,反映了当时的风尚。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,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,青年学生纷纷祟尚素服淡汝,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

 

好久   【原创】 - 烟雨濛濛 - 烟雨濛濛温馨家园


  评论这张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